最近上观新闻刊发的《居委会开公司,这事靠谱吗?》报道引发热议,宁波试点让社区书记牵头成立社区社会企业,把公共空间盘活成“聚宝盆”,这个创新做法让上海的社区工作者们也直呼“开了眼界”。
先说说宁波的新模式。社区书记带着居委会成立企业,把原本闲置的公共空间打造成社区咖啡店、共享自习室等便民场所。这些空间虽不归小区所有,但通过政企协商获得使用权,运营收益还能反哺社区基金,用于微更新等项目。原本需要财政拨款的项目,现在用“自我造血”的方式就能解决,真正实现了“政府省心、居民受益”。
这让我想起浙江的另一项“超前”经验。在杭州,很多小区业委会像董事会一样管理小区,想方设法为小区创收,甚至连业主群的置顶信息也当广告位出售,收到的钱作为小区的公共收益。这样的操作,imtoken钱包下载在上海一些业委会看来, imtoken钱包下载简直“天方夜谭”。大家认为,杭州业委会的胆子太大了,因为在上海,业委会作为业主大会的执行机构,哪怕是为小区立项挣钱,也要开业主大会让全体业主表决挣钱方案,如果“众口难调”就只能不了了之。
以我所在的小区为例,小区有一栋楼的一楼有一块100多平方米的空间,在很多业主入住的时候,这里就已经出租给个人开了一个小卖部,后来居委会表示“这个地方没有产证,不能出租收费”,如今这个地方已经空置了好几年;还有小区的会所,也因为各种历史遗留问题空置了很多年,不仅孩子没法在小区游泳池游泳,整个会所也已经破旧不堪。为什么?小区里只要出现产权不明、手续不全、责任不清的情形,一件事就成了烫手山芋谁都不敢接。“三驾马车”各司其职本是优势,但当遇到问题谁都不敢试一试时,就会出现越来越多的“三不管”地带。
宁波经验最值得借鉴的,是建立起“共治共享”的良性循环。社区企业就像专业管家,既避免居委会“赤脚下海”的风险,又能让闲置资产焕发新生。试想,如果每个小区都能盘活百平空间,整个城市将释放多少民生红利?这或许比单纯争论“该谁管”更有意义。
眼下上海正在推进“15分钟生活圈”建设,与其让公共空间在扯皮中荒废,不如创新机制让专业人做专业事。毕竟,社区治理的终极目标,是让老百姓推开家门就能触摸美好生活。你家小区有类似“沉睡资产”吗?欢迎在评论区互动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