Hi, 您好,我是观象知远!
97岁的李嘉诚怎么也没想到,自己纵横商海70年练就的“腾挪功夫”,这次竟然栽在了巴拿马运河的港口上。228亿美元的“世纪大甩卖”临门一脚,突然被叫停。
但这场交易受影响最大的,并不仅仅是李嘉诚家族,而是他们...
一、李家的“被动退场”
3月28日,市场监管总局表态开始“依法审查”,终于在4月2日签约之前,拦下了这笔交易。但这不是李家主动要求取消或者暂缓的,而是被官方强制按下了暂停键。
就像是一个人犯错,选择“坦白从宽”还是“抗拒从严”,结果当然不同。
如今的长和公司,被困在了一个死胡同里,似乎只有两条路:
要么硬着头皮,完成推动交易,彻底与中国市场切割和决裂;
展开剩余80%要么乖乖配合审查,与官方达成一致后,再决定下一步怎么走。
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李家绝无可能选择第一条路,毕竟大儿子李泽钜的长和集团,在内地和香港仍有超过4000亿港元的资产,而二儿子李泽楷的盈科集团虽然也有海外布局,但核心资产始终锚定在香港和内地。如果此时撕破脸,相当于亲手拔掉自己的呼吸机,会立即休克。
但第二条路的代价同样惨烈,根据国际并购惯例,涉及百亿美元级别的交易突然中止和流产,光是违约金就可能让长和赔掉数亿美元,估计李家现在是后悔不已。
这场交易暴露了李家在时代洪流中的误判,认为自己可以对战略资产随意处置,imtoken钱包下载而不跟高层提前通气或者报备。
过去几十年, imtoken钱包下载李嘉诚靠“低买高卖”的套利逻辑纵横商界,甚至被捧为“超人”。但这一次,他低估了中美博弈的激烈程度和严重性。在国家利益面前,资本的游戏规则早就改变了。
即使赔付违约金,李家也能保住巨额财富,但其历史定位和口碑,已经改变。
二、贝莱德财团:赚了面子,丢了里子
表面上看,贝莱德这波操作堪称“教科书级收购”,花228亿美元买下横跨23国的43个港口,直接掌控全球10%的集装箱吞吐量,还顺手拿下了巴拿马运河的咽喉要道。但问题是,这钱花得烫手,后续如果拿到李家的违约赔偿款,就更烫手!
作为管理着10万亿美元资产的全球最大资管公司,贝莱德在中国市场深耕多年,持有我国多家企业的股份,甚至通过合资公司渗透到金融、科技、新能源等领域。
川普自2025年上台后,多次扬言要“收回巴拿马运河控制权”,甚至计划对中国商船征收高额“过路费”。贝莱德此时选择冲在前线,主动负责收购关键港口,无异于替美国当“战略打手”,在我们的咽喉上架了把刀。
如果官方认定贝莱德的收购存在“威胁公共利益”或“配合美国遏制战略”,他们在华的布局和投资,将面临更加严格的监管。
所以,官方的这次出手,不仅仅是叫停一桩交易,更是释放了一个明确的信号:任何跨国资本,想在中国市场“吃饭砸锅”,结局就是饭碗被端走。
三、给香港商界的“重要一课”
这场交易最深远的影响,就是撕碎了香港商界最后一丝“幻觉”。
当李家超强调“任何交易须符合法律法规”,当市场监管总局启动跨境审查,所有人都突然看清:香港公司从来不是法外之地。
某些香港商人曾经天真地认为,只要遵守本地法律就能“独善其身”。但这次事件证明:涉及国家核心利益时,香港与内地是同一套监管逻辑。
这次的交易虽不涉及中国境内港口,但《反垄断法》中第二条,只要对我国境内市场竞争产生排除、限制影响,我国就有权审查。
这种“管辖”将不是特例,而成为一种新常态,从2024年香港公司条例修订中要求加强透明度,和对跨境交易的约束,香港的商业环境早已与国家战略深度绑定。
对香港商界而言,这是一个残酷却必要的转折。
过去,他们习惯在“国际化”与“本土化”之间走钢丝。可如今,这道钢丝变成了明确的安全红线。
这次李嘉诚交易的波折,本质上是一场“监管教育”——香港商界必须清醒认识到,“自由港”的前提是维护国家利益,资本再大也大不过国家。
这场被暂停的交易,像是一块试金石:
试出了美国资本的战略野心,也试出了监管的底线和决心,更试出了香港商界的认知滞后。
对李嘉诚家族来说,少赚228亿美元不过是账面上的波动;对贝莱德而言,失去中国市场才是伤筋动骨的真危机;
而对香港商界来说,则是一记警钟:香港没有法外之地,更没有“超国民待遇”的商人。国家利益面前,任你是“李超人”还是“张超人”,该审查就审查,该叫停就叫停。
那些还抱着“香港例外主义”旧梦的商人,该睁眼看看新时代的游戏规则了。
对此,您怎么看?
发布于:上海市